一. 錯誤解釋測驗結果和教育現場中某特定制度或對象有因果關係,會導致錯誤的政策方向,貽禍子孫
OECD表示:PISA測驗設計方式無法提供特定變項(制度、教育從業人員…)和測驗結果(學生表現)的因果關係,亦即PISA不能用以驗證政府的教育改革政策、教師的素質與教學方法…等成功與否,因此不能成為批判特定制度或對象的工具。但教育部12月4日發表2006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測驗結果時,卻強調台灣學生科學能力成績在全球排名第四--『成績斐然』;且表示香港之所以能拿下第二名是因其「沒有城鄉差距」。 但全國教師會指出:由OECD提供給該會的資料顯示:香港學生表現的校組間差距和校組內差距與其他國家相較皆偏高。也就是說:香港的學生間表現差異很大,和政府代表的自行解讀明顯相左!
再以日本在2000和2003PISA測驗結果為例,因日本媒體不斷聚焦在總體排名退後,並全面批判鼓勵學生均衡發展、降低學生壓力的「寬裕政策」,致使日本再次走向課程統一與提高學科授課時數的回頭路。但其卻忽略了學生能力表現優異的北歐國家,其授課時數與班級人數少、教育經費投資龐大等條件皆不同於日本。然PISA的排行卻僅讓日本陷入競爭力退步的恐慌,在缺乏教育專業分析的前提下便貿然改革現行教育政策,對國家長期發展以及學生身心造成負面影響。故未來各界應以專業角度解讀並利用PISA結果,使該測驗為國家教育發展提供實質助力。
二. 台灣公部門教育經費低於PISA表現優異國家,若要進步,應增加教育投資
據OECD2006PISA統計報告顯示:各國GDP及教育投資較高之國家,其科學測驗表現成績較佳。另其 2007“Education at a Glance”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各國公部門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台灣4.29的投資比率明顯低於2006PISA表現優於我國的前三名國家,如:加拿大為4.88,而芬蘭更高達6.0。且各國近年來更強調教育是決定國家未來競爭力的根本而紛紛增加預算時,台灣的公部門教育經費佔GDP的比率卻從2000年始一路下滑,故縱使本次測驗結果尚可,未來也一定會被願意增加教育投資之國家超越。